中国中车和沈鼓集团何以能打造“中国名片”“大国重器”和“国家砝码”?——“一带一路”建设与制造强国建设协同发展论坛系列报道之四

2021-11-01 16:25          3265次阅读

2021年9月11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经联”)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建设与制造强国建设协同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论坛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才和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继双在“科技创新和原创技术策源地”环节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董事长孙永才两次出席本论坛并发言。孙董事长对科技创新始终保有高度热忱,曾牵头组织开展并深入参与“六轴72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研发及应用”重点项目、新一代CRH380高速动车组和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成果丰硕,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行业自主创新道路的恢宏变迁。自2017年“一带一路”建设与制造强国建设协同发展项目开展以来,中国中车一直以不同形式深入参与项目各项工作,包括派专家参与全国调研,为项目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考察中国中车,称赞高铁动车为“中国亮丽的名片”和“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中国中车秉承振兴民族工业的理想,深化科技创新,努力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和制造强国协同发展的“火车头”,助推我国高端装备走向世界。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是论坛创办以来唯一的地方国企发言代表,也是新中国第一家风机专业制造厂,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型、领军型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通用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也是中国唯一一家能与国际一流公司在能源与化工核心动设备所有细分市场领域抗衡的企业。沈鼓集团切实推动风机行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风机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了力量,无愧于习近平、胡锦涛和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给予的“大国重器”和“国家砝码”等赞誉。

一、 高铁动车何以被赞为“中国名片”?

中国中车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始终以“产业报国”“装备强国”为己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

 

图片1.png

中国中车孙永才董事长发表演讲

一是推进理念创新,解决了“如何成功引进先进科技成果”的问题。中国中车凭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工作思路,对引进的高速动车组技术进行充分理解消化,严格按照质量要求开展工作并总结经验,从而优化项目工作,为全面、持续的高铁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2008年8月1日,“和谐号”动车组在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意味着我国高速动车组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也佐证了中国中车工作思路的正确性。

 

图片2.png

中国中车和谐号动车组

二是推进体系创新,解决了“如何构筑创新支撑体系”的问题。坚持“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主动”,从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保障两个方面发力,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形成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涵盖了产品研发、仿真计算、实验验证和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构建了“法人负责制”“项目负责制”“双总师负责制”和“课题负责制”相结合的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构建了完善的制度、激励和评价体系,从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三是推动协同创新,解决了“如何弯道超车”的问题。在科学化高速动车组研制过程中,创造了“两厂三地六同步”模式;在复兴号研制过程中,采用了“联合舰队”模式。新模式的采用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实现了中国高铁速度和产品“三级跳”。

四是推进开放创新,解决了“如何集聚资源”的问题。坚持“以我为主”,采用“产学研结合”和“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两种方式。产业链合作方面,一列动车组涉及4万多零部件,其产业链辐射20多个省市、600余家一级核心配套企业和1500余家二级供应商企业,带动了10余个产业发展;国内合作方面,联合了23所国内一流重点高校、11家一流科研院所和51家国家级研发实验室协同攻关;国际合作方面,广泛联合国外技术专家和技能人才,并与国外相关知名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实现了技术创新资源的极大化利用。

五是推进自主创新,解决“如何实现引领”的问题。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使得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行速度最快的国家,成为高铁动车领域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新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二、沈鼓集团如何锻造“大国重器”和“国家砝码”?

在过去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沈鼓集团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力量之源和发展之基,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和市场应用者。目前,沈鼓集团核心技术和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沈鼓集团由此牢牢掌握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主动权。在推动创新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图片3.png

沈鼓集团戴继双董事长发表演讲

第一,建设了高效协同、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以“两站三院五中心”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研发体系,即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沈阳鼓风机研究所、沈鼓-大工研究院和沈鼓-西安交大研究院以及东北大学技术分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分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技术分中心、浙江大学技术分中心和哈尔滨工程大学技术分中心。沈鼓集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投入,每年科研投入强度达到6%以上,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科研试验基础设施。

第二,持续提升产品的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水平。沈鼓集团承担了我国能源与化工领域几乎所有大型压缩机组的国产化任务,成功研制包括我国首台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在内的近百种重大技术装备。

 

图片4.png

沈鼓集团研发的10万空分压缩机组在神华宁煤用户现场试车成功

沈鼓集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机组工况适应能力,实现压缩机组效率提升与能耗降低,并加快进入能量回收、空气储能、污水处理和碳捕集利用等清洁能源和环保市场,推动了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绿色化发展。沈鼓集团坚定走数字化转型之路,应用仿真设计、研发数据管理等多种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了生产制造全过程感知、实时分析、精准执行和动态优化的数字化车间,开发了机组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压缩机与其他设备之间、制造厂与客户终端之间、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将继续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品和企业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图片5.png

沈鼓集团能源系统诊断及节能解决方案

第三,沈鼓集团发挥龙头作用。拉动了我国压缩机全产业链发展,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完成干气密封、控制系统、联轴器等关键配套件的国产化攻关任务,带动了我国压缩机产业整体进步。

三、中国工经联近年来开展的相关工作

2017年以来,中国工经联“一带一路”建设与制造强国建设协同发展项目组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智库+产业+国际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夯实“研究-规划-论坛-展示-双招双引”全流程工作机制,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开展了8项工作,分别是:

1、核心技术提升

2、中美贸易摩擦与技术脱钩

3、生物医药产业“走出去”蜗行牛步

4、锤炼国际一流工业互联网产业,勇辟蓝海市场

5、活跃的新材料产业,何以大而不强

6、繁华背后的真相——直击人工智能的短板

7、新能源如何开辟新天地——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8、5G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工作获得多位领导同志的批示与关注,所提建议有些已经成为国家实施的产业政策,有些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的诉求和痛点。

下一步,项目组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渠道优势,为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实施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密切联合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和顶级智库等有关机构,宣传、总结并推广行业和头部企业的成功实践与良好经验;为区域间、行业间和企业间共性的痛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供反映路径,解决部分共性诉求;为企业发展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畅通上下游渠道。

 

联系人:张国芳、许婉然

电  话:010-62385286、18531029698、18813185660

邮  箱:18531029698@163.com、zhangguofang@cfie.org.cn


往期回顾:

系列报道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成功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建设与制造强国建设协同发展论坛”

//www.yurtkent.com/index/information/show/id/1927.html


系列报道二:我国制造业如何避免向海外大规模转移?

//www.yurtkent.com/index/information/show/id/1936.html


系列报道三:下一步如何做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这篇大文章?

//www.yurtkent.com/index/information/show/id/193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