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近十年来战略管理情况及2025—2030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25-03-31 16:25          396次阅读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近十年来战略管理情况及2025—2030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一、近十年来战略管理情况

(一)战略管理理念不断强化

经过脱钩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多年实践,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经联)上下各层级越来越认识到:在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工经联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充分发挥战略牵引作用,有利于构建清晰的目标体系,厘清各领域的发展路径,聚焦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汇聚各方面的业务资源,统筹各层次的具体行动,创造高质量的发展成果。

(二)战略环境研究持续进行

战略环境的把握是做好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中国工经联高度重视从如下方面来研究发展环境和机遇:一是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在稳住经济大盘、服务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二是深入研究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践进展,在承接民政部委托我会开展的《行业协会商会立法调研》课题工作中,把握行业协会商会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方向;三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坐标系中来把握行业协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各方面工作。

(三)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

中国工经联作为全国工业行业协会的联合组织,有别于其他行业协会和联合会,具有更为突出的综合性、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特征,精准定位是战略规划的前提,中国工经联的战略定位需要深入研究,要充分发挥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跨国际汇聚各类资源的独特作用,避免与其他行业协会业务重复和雷同。2015年,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综合分析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环境条件以及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工经联的战略定位为:新型智库、产业协同、国际合作。

新型智库:充分利用中国工经联拥有200多家全国性行业协会会员、20多个省级工经联会员和各类企业会员的“协会的协会,联合会的联合会”特点,积极发挥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跨国际汇聚各类资源的组织优势,着重聚焦行业领域间存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维度的问题,以“小核心,大协作”的方式将相关专家和机构组织起来,实现智力资源互联互通,推进协同研究和持续研究,打造工业经济领域的新型智库。

产业协同:发挥中国工经联连接政府和市场各类主体的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基于“连接与协同创造价值,融合与创新提升价值”的底层逻辑,构建“智库+联盟+展会+基金+园区”五位一体的产业协同机制和产业集群建设模式,其核心是聚焦一条一条具体的产业链,把中国工经联的各种业务工作有机组合、广泛合作、综合发力,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产学研用协同、集群式发展。近年来,先后有20多个地方政府与中国工经联围绕五位一体产业协同机制和产业集群建设模式开展交流与合作,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中国工经联长期建立的“汉堡峰会”“环球中国商务会议”“‘一带一路’工商协会联盟(BRICA)”等多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以及“国际朋友圈”的基础条件,发挥民间外交作用,讲好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的故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和业务体系,促进国际产能合作走深走实。

(四)战略举措有效推进

战略举措促进战略定位得以落实和强化。根据行业协会脱钩改革、国家对行业协会综合监管的新情况新要求,中国工经联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主动适应变化,特别是需要系统推进战略转型,各项战略举措要及时配套到位。从2015年开始,中国工经联按照李毅中会长提出的“顺应形势、找准定位、转变职能、创新服务”的工作方针,整体部署、统筹推进了“战略转型、组织再造、机制创新、文化重建、人才强会”的五项重要举措。

战略转型:一是工作方向从宏观综合为主转向了更深入产业链领域,二是工作方式从会议活动为主转向了助力产业链融通发展,三是工作经费从主要靠财政拨款转向市场化运作,四是工作机制从传统事业单位管理转向现代项目管理。近年来,围绕“新型智库,产业协同,国际合作”的三个战略定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也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组织再造:一改多年只有几个职能部门、无法承载改革创新和市场化运作的单一组织形态,搭建了以职能部门、多个业务中心和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有机结合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并与有业务资源和经济实力的机构合作成立多个由中国工经联控股的战略性、平台型的市场运作主体公司,为可持续发展做好谋篇布局。

机制创新:按照“阳光办会,民主办会,科学办会,开放办会,快乐办会”的原则大力推进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特别是在深入调研和全员研讨的基础上,以全面项目化为基础,建立了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体系(简称“一化两全”);以全面项目化为基础,实行项目组述职+全员评价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履职奖+效益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简称“一化两奖”)。这些改革措施有效提高了中国工经联整体管理水平。

文化重建:在传承多年形成的优良协会文化的同时,根据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背景和新的形势变化,全面梳理文化现象、深入研究文化根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下决心摒弃不良文化习惯,根植优良文化基因,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近年来,中国工经联全员的“使命担当,产业情怀,公益心态”得以强化,市场化观念、创新精神、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协同意识、合规意识、学习自觉不断增强,“谈-签-干-算-奖-查-惩”七字诀管理文化落地生根。

人才强会:近年来,中国工经联通过科学设置岗位职务体系,完善职务晋升常态化机制,构建人才成长阶梯,给岗位,压担子,考业绩,充分发掘原有员工队伍的人才资源,同时,通过“小核心,大协作”的资源整合方式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以及通过新型智库建设,着力解决人才资源不足问题,取得了不少进展。

(五)战略实施评估与调整优化持续开展

根据每个阶段的实际运作情况,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条分缕析,特别是提升到战略层面来分析,基于战略实施的评估判定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战略举措的有效性、战略实施的精准性,提高未来发展的预见性。同时,基于战略实施的评估,及时对战略规划、战略举措甚至战略定位进行调整和优化,避免出现思维僵化、路径依赖、“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错失发展良机等问题。在历次向主席团、理事会报告年度、半年度工作中,均将战略举措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做了汇报,取得的战略成果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中国工经联在支撑中央企业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以及推进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的一系列工作中,根据实践经验总结,进一步深化和优化了五位一体产业协同机制和产业集群建设模式,形成了“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资金链和人才链;通过固链补链强链塑链延链等一系列行动,提升价值链”的工作理念和业务体系,研究推出了“1+10+30+n”的链长建设工作体系和七大方面42个具体方面的“共链行动”工作体系,与多家央企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六)存在问题与不足

由于前几年的脱钩改革,又三年的疫情影响,再经历机构改革转隶调整过程,国家对行业协会的综合监管也在不断调整和探索,加之自身换届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原因,中国工经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还没有更深入系统研究并完整编制实施,战略牵引作用还不够充分。


二、2025—2030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一)战略定位

回顾中国工经联多年来的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工经联的优势和特征,不难发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是中国工经联的宗旨所系、定位所指、特质所然、优势所在、发展所期,中国工经联的战略定位应该以“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这根主线将原有“新型智库、产业协同、国际合作”三大定位贯穿起来,嵌入进来,突出出来,推进开来。

(二)战略举措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标准牵引、共链驱动、基地赋能、品牌增值、国际扩围、会员发展”的24字战略举措。

标准牵引:当前业界呼吁中国工经联在团体标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既是中国工经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所在和牵引力量,也是中国工经联自身业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良好机遇。应该组织专门力量,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尽快谋篇布局,与多方合作构建产业发展相应的标准体系,并加强贯标工作,满足业界的迫切需求,并引导产业解决内卷式竞争等问题。

共链驱动:“共链行动”是中国工经联具有越来越大影响力的品牌工作,目前主要服务于中央企业。许多地方政府非常关注中国工经联在共链行动上取得的成效,并期望中国工经联能够将共链行动扩展到更多方面,这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不谋而合。基于7大方面42个具体方面的共链行动工作体系,进一步构建与各方合作的“开放共享,相融共生,合作共赢”机制与模式,共链驱动将成为中国工经联的重要战略举措,将带来多方面益处和潜在价值。

基地赋能:产业基地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资源的集中配置和高效利用,是产业链布局、产业生态建设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空间条件。根据中国工经联的组织特征和独特优势,特别是与多家央企合作开展的产业链沙龙活动经验,可以进一步推进“产业链沙龙基地”建设,按照“以优美造基地,以基地聚精英,以精英兴产业,以产业强基地”的理念,打造有利于产业精英深度思考、畅快交流、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最佳场景和模式。以“产业链沙龙基地”辐射带动区域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全国各地的“产业链沙龙基地”又连片成网,努力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其使命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融通、产学研用协同、智改数转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内外循环互促、央地合作共赢、军民融合发展。

品牌增值:中国工经联有“中国工业大奖”“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中国工业数据治理领跑者”和“全国工业经济应用创新职业技能竞赛”等业务品牌以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经贸形势报告会”“工业经济年度会议”“汉堡峰会”“环球中国商务会议”“BRICA峰会”等众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交流合作平台活动品牌。要充分挖掘这些品牌资源和IP价值,助力中国工经联以及相关行业企业获得价值提升和事业发展。

国际扩围: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抬头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条件下,特别是美西方对我国产业断链断供、围堵打压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陷入严重的“内卷式”竞争,甚至感受到“不出海,就出局”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探索进入或重返国际市场的路子。大量企业在海外建立产业园、开展项目合作,面临不同国家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还需要各种生产要素保障。同时,在经济全球化遭遇“回头浪”的形势下,政策法规、文化习俗、环保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摩擦上升。因此,建立更为完善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中国工经联应该在巩固常态化国际交流活动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整理优化现有的国际合作资源,并积极拓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伙伴,为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扩围发挥突出作用。

会员发展:中国工经联要进一步形成“提升会员服务能力-更多会员加入-产生会员资源规模效应-创新推进更多服务体系-产生会员服务乘数效应-更多会员加入”的良性循环。为会员的发展而服务,在会员发展中发展会员,通过发展会员实现中国工经联自身的发展。

(三)业务战略

大力推进“两促进一布局”的业务发展战略:一方面促进产业链沙龙基地的三大体系——公司化运营体系,召集人组织体系,品牌化业务体系建设;一方面促进中国工经联多年形成的品牌活动和业务资源与产业链沙龙基地建设有机融合,构建相辅相成的业务矩阵,推进中国工经联业务从“会议活动型”向“产业赋能型”转变;根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情况以及各地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状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工经联的业务矩阵进行谋篇布局,编制翔实的业务战略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各业务领域的战略目标。

根据前期的调研情况,产业领域和区域布局的要点是:与地方政府、产业链领军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多方深度合作,用3~5年时间,聚焦不同的产业链在全国创建100个左右的产业链沙龙基地。基地要打造成“产业信息的集散地”“产业合作的链接地”“产业创新的策源地”“产业成果的首发地”“产业投资的路演地”“产业人才的引育地”“产业政策的研讨地”“产业项目的招引地”“产业平台的服务地”“产业标准的编制地”“产业技能的研发地”“产业大赛的策划地”“产业院校的实习地”“产业变革的科普地”“产业精英的康养地”“产业地产的转型地”“产业组织的工作地”“产业媒体的常驻地”等十八大功能。以基地化、常态化、品牌化为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提供高品质服务。

(四)战略管理

在系统编制《中国工经联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研究制定《中国工经联战略管理办法》,形成“战略调研-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调整”的工作流程和闭环管理,特别是对战略实施情况开展常态化的监测和评估,经常性、多方式开展战略实施的研讨与培训,年度向理事会报告工作时,专题报告战略实施情况,将中国工经联的战略管理不断引向深入。

Baidu
map